改写后的文章:我要配资网
1548年3月30日,67岁的夏言在被陆炳弹劾后被押回京城。刚抵达京城,喻茂坚和屠侨便急忙上疏,引用了高官免死的陈旧例法,力图反对将夏言处斩。然而,面对夏言的事情,嘉靖皇帝——平日里一贯冷静稳重的他——却突然表现得极为愤怒,语气中充满了深深的怨恨,他严厉指责道:
“夏言一心求权,气焰嚣张,刚愎自用,私下勾结将领,甚至公然污蔑我,这样的死,实在是罪有应得。”
不久后,嘉靖下令,将夏言当街斩首。夏言五个儿子早早夭折,剩下的妻子被流放到广西,而他的侄子、侄孙们也因牵连被罢免官职,削为平民。自从1522年起便在嘉靖身边效力的夏言,曾是嘉靖政权中最为重要的文臣之一。在驱逐张璁与大礼议之争的关键时刻,夏言屡次为嘉靖挡刀,力排众议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和嘉靖的关系越来越疏远,最终,这位曾经的亲信在街头丧命。
那么,夏言到底做了什么,才会让嘉靖下如此狠手?他的与嘉靖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?身为中正耿直的陆炳为何又要主动弹劾他呢?
展开剩余80%夏言的崛起
夏言出生于1482年,父亲夏鼎是临清知州,家族世代为军籍,按照当时的制度,军籍家族的后代只能通过军中出将入相,才能摆脱生死之劫。而且,唯有家族中的某个成员能够荣升兵部尚书,才能解除军籍,脱离战乱。因此,年幼的夏言便肩负着为家族摆脱军籍的重任。父亲夏鼎常常教导他,期望他能读书成材,立功立业,拯救家族脱离战场的厄运。
然而,年轻的夏言虽然聪明机智,却天性顽皮,学业一度荒废。夏鼎不止一次地提醒他:“你若勤奋读书,终能官至尚书,才能给夏家带来光明。”可惜,直到36岁,夏言才在科举中名列三甲,进入仕途。
初见明朝皇帝朱厚照时,夏言仅仅被任命为一个行人职位,未曾得到实权。然而,五年后,夏言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直率的个性,在担任谏官期间,迅速升迁,地位大大提升。
1512年,朱厚照驾崩,继位的嘉靖帝迅速采取措施,意图摆脱正德朝的影响,开始推崇有能力的朝臣。夏言抓住时机,公开批评正德朝的弊政,直言不讳,获得了嘉靖的赏识。很快,他与汪文胜、郑本公联合行动,裁撤了京城的3200多名卫队官兵,使得帝都的秩序重新得到恢复,局势大为稳定。
更令嘉靖感到满意的是,夏言为人正直,敢于对抗皇族和后宫的腐化行为。原本,嘉靖继位初期,身边几乎没有值得信任的臣子,但夏言的直言和行动我要配资网,使得嘉靖能够在改革中有所依靠。没多久,夏言便晋升为兵部右给事中,开始在朝堂上发挥重要作用。
权力的变奏
然而,权力的获得往往伴随着权力的失落。夏言得到嘉靖的信任后,不仅获得了实权,还随之遭遇了众多朝臣的敌视。特别是在嘉靖要求重新设立天地祭祀的问题上,夏言坚定支持皇帝,并直接与其他文臣展开激烈辩论。这一举动让他迅速赢得了嘉靖的青睐,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源。
然而,夏言随之失去了文官们的尊重。曾经敢于直言的谏官,逐渐被视为嘉靖的“宠臣”和“工具人”,开始成为朝中不受欢迎的存在。无论是延绥饥荒时的推荐,还是与薛侃、张璁等人的斗争,夏言逐渐变得独断专行,越来越让人厌恶。
尤其是当嘉靖对夏言产生不满时,严嵩等人开始加紧策划,借机削弱夏言的权力。无论夏言如何努力,总是陷入了权力斗争的旋涡,无法自拔。
从宠臣到弃儿
1536年,夏言终于登上了礼部尚书的位置,成为六卿之一。可是,嘉靖对夏言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作为一位自尊心极强的皇帝,嘉靖逐渐厌倦了夏言不顾礼法、独断专行的做派。再加上严嵩的巧妙操纵,夏言与嘉靖之间的裂痕愈发深重。
就在嘉靖准备召见各大臣共商国家大计时,夏言未能及时到场,深得皇帝的怨恨。嘉靖当面批评他“傲慢无礼”,并下令将夏言的封赏收回,罢免其少师职务,命其回乡自省。这一事件成为了夏言失宠的导火索,而权力的倾斜也开始让他走向了不归路。
最终的背叛
尽管如此,嘉靖却不久后将夏言重新召回朝廷。此时,嘉靖意识到,虽然夏言脾气暴躁、刚愎自用,但他无疑是一位能够对抗严嵩、平衡朝局的有力人物。然而,夏言依然未能收敛性格,继续与郭勋、顾鼎臣等人发生激烈的冲突,最终使得他陷入了无休止的权力斗争。
此时,嘉靖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。曾经利用夏言来压制严嵩的嘉靖,逐渐对夏言的专横和不服从产生了强烈的不满。尤其是当严嵩开始通过与宦官的联合,进一步打压夏言时,嘉靖最终做出了决定。
1548年4月,夏言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后,终于在嘉靖的圣旨下被斩首。与此同时,严嵩不仅成功地清除了夏言,还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。
后果与反思
夏言的死,意味着嘉靖对文官集团的完全胜利,严嵩则成为了他新的“白手套”。从此,嘉靖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。夏言曾为嘉靖扫清了不少障碍,但最终却因自负和过于依赖权力,丧失了所有的支持。在这一过程中,文官集团的腐化与权臣的争斗,让大明帝国逐渐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伯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